策点洞察

年前美日之间的「芯片战争」,他们担心「如果不做些准备,华为就是下一个东芝。」

 
在 1990 年代,东芝和松下、夏普、三洋一起,占领了中国白色家电市场,被称为「日企之光」,其广告中的洗脑神曲「拖洗吧、拖洗吧、拖洗吧……」曾在央视反复播放。 30 年过去,如今的东芝变卖产业、苟延残喘,成为日本制造业失色的一大例证。
有人说,东芝和法国企业阿尔斯通一样,被政治裹挟着掉进了「美国陷阱」。然而,当我们回顾历史,观照当下时,不禁要问:作为一家曾经如此辉煌的企业,东芝真的是美日芯片战争的输家吗?这个「日企之光」的黯淡到底是怎么回事?
5 月 1 日,日本明仁天皇退位,太子德仁继任。在德仁当储君的漫长岁月里,日本皇室最受关注的,既不是天皇明仁,也不是太子德仁,而是太子妃雅子,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为她的身体状况感到忧虑。
 
被全日本盯着的太子妃雅子出生于外交官家庭,年轻时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之后考进日本外务省。雅子工作能力十分出色,如果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她很可能也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
 
但在 1986 年的一次宴会上,雅子和德仁相识了。德仁穷追不舍,雅子最终辞去工作,嫁入皇室,成为了一个形象模糊的「平民太子妃」,二十多年来围绕着她的只有一个问题:啥时候给太子生个儿子?在巨大的压力之下,雅子患上「适应障碍」,精神不佳,一度无法正常外出。
 
在认识德仁之前,雅子经历了她职业生涯中最后的高光时刻:担任美日半导体交涉的首席翻译,亲眼见证了如今被不少人认为是「毁掉」日本半导体产业的《美日半导体协议》是如何诞生的。
简单来说,这份《美日半导体协议》的主要内容是:限制日本半导体对美出口数量、对第三方的出口价格,以及强制扩大美国半导体在日本的市场份额。正如雅子几次逃避,也没能躲开嫁入皇室一样,日本政府与美国政府来回磋商,最终也只能选择接受。
 
以协议内容看,美国赢下了芯片战争,但这个靠拳头以不平等条约打碎他国经济优势的把戏,却没有奏效。
虽然如今的日本半导体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已不足 10% ,曾经的两大巨头 NEC 和东芝,一个销声匿迹,一个沦落到变卖产业苟且偷生。但这并不见得就是《美日半导体协议》带给日企的恶果。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日本半导体产业确实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该协议和日本产业的衰落,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要知道,协议签订于 1986 年,但是直到 1995 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前十的企业中,至少还有 5 家是日企,尤其是 NEC 和东芝,牢牢占据冠亚军位置。以 1990 年为例,东芝半导体销售额高达 48 亿美元,比英特尔整整多出 11 亿美元。以至于在 1996 年美日协商续签协议时,美国政府变本加厉,提出要以资本国籍划分半导体市场份额。这样一份条件苛刻、当年生效的合约,是没理由埋伏十来年,才发挥作用的。
 
此外,半导体产业实际包括三部分,材料、设备和产品,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上游材料和设备。现如今,日企在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达到约 52% ,在硅晶圆、光刻胶等重要材料方面均占有很高份额,而在半导体设备方面,日企占全球半导体设备总体市场份额高达 37% 。
 
可见,如今大家所看到的日本企业掉出全球半导体销售榜,所反映的是日本半导体在产品方面的衰落,也是如东芝这类日本大型公司败退的领域。
 
既然这份霸王条款不是导致日本半导体产业衰退的真正原因,那么日企之光、日本半导体产业的领头羊东芝,又为什么会戴上「失败者」的帽子呢?
要了解东芝的败落,不妨从它的发家说起。1875 年,东芝前身之一「芝浦电气」成立,创始人田中久史是个发明狂人,做出了机械娃娃和永久钟,很快就把公司经营成日本最大的重型电器制造商之一。随后,「东京电气」成立,做出了日本第一颗白炽灯泡。1939 年,两家公司合并,成为「东京芝浦电气株式会社」,简称「东芝」。
 
东芝创造出了无数的「日本第一」: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第一个电风扇,第一款感应电机,第一个 X 射线管,第一台无线电接收器,第一台电动洗衣机和冰箱,第一批雷达,第一台晶体管电视机……从民用到军用,无所不包,堪称日本制造业的「半壁江山」。
 
在这一堆「第一」中,有三个第一最值得关注: 1970 年,东芝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彩色视频电话; 1984 年,东芝开始运营日本最大的实验性 50 千瓦燃料电池发电厂; 1985 年,东芝开发出 1 兆位 CMOS 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 ,并推出全球首款笔记本电脑。
 
这三个第一清晰地表明,从发电,到产品生产线和内部零部件,再到各种消费电子,东芝所尊崇的是一条完完全全的垂直产业发展路线。
创造一切、掌握全局是东芝的特色,这也是当时大多数日企的套路。在经济壁垒森严的 1960-1990 年代,这一套能避免原料和零部件的频繁进出口的关税,非常吃香。
 
在专心攻克制造技术,走「技工贸」路线的同时,东芝意外被卷进了美苏核竞赛的漩涡。
 
1980 年代,美苏核竞赛的战场从空中转移到深海,核潜艇成为双方青睐的核导弹发射平台。苏联的核潜艇虽然数量远超美国,却因为噪声问题,频频被美国反潜系统发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派出克格勃间谍,乔装打扮,找到民用数控机床技术最好的东芝,购买了 9 轴数控机床装置及软件。然而当时巴黎统筹委员会只允许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 2 轴数控机床。
 
日本通产省本来以为这是一笔民间买卖,没有在意。谁知买回机床后,苏联核潜艇的噪音大大减轻。随后,这笔交易被中间商告发,日本政府逮捕了两名东芝机械的职员,东芝会长、社长先后引咎辞职,东芝也被禁止在 2-5 年内向美国出口任何产品。美帝国主义的铁拳,东芝早有感受。
 
有趣的是,事件曝光之后,一些美国国会议员在在白宫门前用斧头猛砸东芝制造的收录机、电视机等产品,还有议员引用列宁语录「资本家由于太贪婪,连我们准备用来绞死他们的绞索都会卖给我们」来表达对东芝的不满。
 
几乎就在东芝遭遇「禁售令」的同时,美国开始酝酿信息革命,东芝和日本半导体产业在产品层面的衰落,悄然开始。
 
1980 年代到 1990 年代中期,美国半导体企业被日本企业压得喘不过来气,其中英特尔的感触尤其深刻。半导体产业三大块,材料、装置和产品,其中材料从锗转变为硅之后,成本限制大大降低,所比拼的就是技术。
得益于深厚的制造业功底和垂直一体化战略,即使是美国最先开始研发芯片,日本也能做出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产品,其中东芝更是佼佼者。
 
在一次美国半导体研讨会上,惠普公司的数据业务总经理安德森说:「我合作了三家美国和日本的半导体公司,日本制造商最差的产品,都比美国制造商最顶尖的产品要好。」在 DRAM 上,英特尔是先驱,却被东芝后来居上。
 
《美日半导体协定》签订后,所有日本半导体企业都在琢磨,如何用更低的价格,做出更高质量的产品,以便和强行插入国内市场的美国半导体企业竞争。
从 1986 年起, DRAM 价格越走越低,日美企业都在抱怨利润的降低。许多美国电脑制造商甚至开始抱怨《美日半导体协定》,让他们不得不使用劣质的美国半导体产品。
 
在此情况下,尽管有协定的优待,英特尔还是退出了 DRAM ,转而研究 CPU 和逻辑电路,而东芝由于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还有发电、白色家电等分支的支持,选择死磕 DRAM 之类的储存器,走一条高技术、高质量的匠心路线。
 
与此同时,个人电脑市场出现了井喷。1992 年,个人电脑销售商戴尔冲进世界 500 强。1994 年,杨致远创办雅虎,信息高速公路向全球延伸,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在个人电脑应用上,厂商不需要日式半导体的 25 年保质保量,只需要低价、快速迭代的各式芯片,东芝陷入了「创新窘境」。英特尔却重新成为半导体行业的冠军,在产业史上销售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
 
在英特尔的启发下,韩国半导体也异军突起,三星、LG、韩国现代纷纷跟着转换赛道进军微处理器。在储存器的赛道里,东芝和其它日本半导体企业一起,越跑越窄,越跑越慢。
屋漏偏逢连夜雨。进入 21 世纪,为东芝塑造出品牌形象的消费电子和白色家电也出了问题。随着中国进入 WTO ,经济壁垒骤然打破,在 IBM 模块化思想的影响下,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零件汇集到中国沿海地区,再组装成整机发往世界各地。
 
也是在中国沿海地区,海尔、格力、美的、海信等等品牌雨后春笋般冒出,白色家电的市场几乎一夜之间便进入惨烈的价格攻坚战。东芝割不下肉,渐渐地在全球也失去了竞争力,只有灰溜溜退回了日本。
消费电子和白色家电不仅仅是东芝的一个分支产业,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东芝芯片自产自销的重要渠道。失掉了这条路,东芝的半导体才真正陷入窘境。
 
时移世易,东芝坚持了一百多年的垂直一体化,优势在全球化荡涤下越来越弱,反而令其机构臃肿,难以快速转变,乃至在错过了 CPU 的转型机会后,东芝也没赶上智能手机芯片的时代。在半导体产品上,东芝彻底输了。
 
2006 年,东芝决心走上游产业链,收购美国核电巨头西屋电气。当时竞标的几乎都是日本公司,最终,东芝以原本目标价格的 3 倍把西屋电气收入囊中。然而它绝没料到,一掷千金的后果,是给自己买了一个定时炸弹。
 
2011 年 3 月,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东芝的这颗炸弹,爆了。东芝正准备以西屋电气为主力进军中美核能源市场,但福岛核事故之后,日本核技术受到质疑,全球核能源脚步放缓,西屋电气成了一个烧钱的怪物。
 
扛不住西屋电气的亏损后,东芝无法坦然面对失败,选择财务造假。 2015 年,日本金融监管机构发布警告,表示东芝公司可能存在会计违规问题,财务丑闻由此爆发。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只手推下了象征东芝命运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此后,东芝就陷入「断臂求生」的状态:图像传感器业务,卖!医疗设备部门,卖!白色家电品牌和专利,卖!半导体业务,卖!及至今年 6 月 1 日,东芝还卖出了其在美国 LNG 公司的全部股份,宣布退出美国天然气市场。
 
从 1980-1990 年代的日企之光,到如今的节节败退,东芝和当年众多煊赫一时的日企一样,一边止血,一边寻求起复。
美日芯片战争是一个引子,但绝不是导致东芝乃至整个日本半导体产业衰退的根本原因。东芝输在了灵活度、专业性更高的模块化作业上,错过信息化浪潮和转型的它,没有后退,但是被拔足狂奔的中美韩企业远远落在后面了。
 
就像日本皇后雅子一样,东芝患上的是「适应障碍」,面对这个剧变的时代,它无法随之改变。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今天的中国,不是 30 年前的日本;眼前的中国企业,也不会是下一个东芝。
友情链接

在线
沟通

在线
QQ

电话
联系

13585925469

在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