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立“不做SaaS”、“被集成”的生态边界后,它需要从合作伙伴与渠道商中寻求更多增量,以避免因为“份额第一”的位置导致战术上的懒惰。
阿里云的过去已为人熟知,但外界更关注阿里云的未来。
3月21日,2019 阿里云峰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是自去年11月阿里云新任总裁张建锋上任后,首次对更名后的“阿里云智能”事业群进行战略解读。
单从观感上讲,这场以“十年”为题的发布会并没有太多情感印记。在张建锋的开场演讲中,不论是回忆过去还是设想未来,这位曾经的阿里巴巴 CTO 语调都没有太多起伏。在他平实的叙述中,阿里云面向下一个十年的目标、定位被逐一抛出:
首先是进一步增强阿里巴巴体系内基础设施“云化”的能力:目前阿里巴巴约有60%-70%的流量跑在阿里云的公有云上,还需要1-2年即可实现100%业务上云,最终完成由“阿里云”向“云上的阿里巴巴”的转换。
其次是在技术上加大投入。由达摩院在量子计算、机器智能、嵌入式芯片、数据库等核心技术能力对阿里云提供支持,扩大云的技术代差优势。
以及划定重点聚焦领域:新零售、新金融、数字政府。
如同张建锋示于外界的低调,阿里云也从曾经的高举高打,变为逐渐重新划定边界,甚至“后退一步”。在此次峰会中,张建锋首次明确了阿里云的生态边界:
1、阿里云自己将不做SaaS,由合作伙伴来做。
2、阿里云将实施“被集成”战略,即:将行业解决方案的搭建、实施、复制交由合作伙伴,阿里云只承担基础设施(IaaS)、技术中间件(PaaS)、数据平台(DaaS)层面的产品技术。
阿里云确定的生态边界:蓝色部分的IaaS、技术中间件、DaaS 层是要做的,橙色部门的业务PaaS层、SaaS 层是不做的。
“行业第一”是阿里云在国内云计算市场的显著标签。翻看任意一份有关国内公有云市场份额的统计报告,阿里云都位居头部。张建锋也在演讲中表示,阿里云在国内公有云市场的份额占比,是第二名至第八名之和。
但阿里云也在寻求增量,它要避免因为“份额第一”的位置导致战术上的懒惰。
在阿里巴巴生态内部,阿里云承载着愈加关键的角色。去年9月,阿里巴巴CEO张勇首次将阿里的商业价值定义为“阿里商业操作系统”,在该系统中,阿里云承担着底层技术与系统基础的角色,相当于“阿里巴巴经济体的技术底座”。
竞争也在如影随形。同一领域中,诸如华为、新华三、紫光等传统IT厂商在基础设施资源、集成渠道中积累颇深,而腾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在近两年集中投入并且收效显著:腾讯云在2018年收入达91亿元,同比增长100%;百度云虽然在2018年只有33亿元的营收,但它制定了2019年年入百亿元的营收目标。
今年1月30日,阿里巴巴发布2019财年Q3财报。财报显示,2018自然年阿里云营收规模达到213.6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大关,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云服务公司。
以退为进
“细分领域有无数比我们懂得多的ISV(第三方应用开发商),这种行业应该是 ISV 引领我们,我们要往后退。”阿里云智能全球生态事业部总经理沈涛表示。
这种战术上的后退实则是为了战略上的前进。
此前,在阿里云推进居然之家、银泰等新零售标杆项目时,多采用打穿式做法,从底层云计算资源到上层SaaS应用全部自行完成;但随着行业客户的扩张,特别是遇到诸如汽车、医疗、教育等阿里巴巴不熟悉的行业时,由于场景复杂、需求分散,实施起来成本就会极高。
为此,阿里云将发展重心回归至更具商业价值的底层技术、数据模块,再通过合作伙伴的集成打包与渠道下沉,将触角延伸至更多领域。即前文所述的“去SaaS、被集成”。
“阿里云’去SaaS’的举措,就和房地产公司宣布自己不做建材家电一样正常。”明道创始人兼CEO任向晖说。
在任向晖看来,SaaS是云计算服务的下游企业,面临的不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而是产品设计,行业专有知识,软件产品营销等问题,而且根据不同的品类,需要建立的能力组合都不同。这些绝不是阿里云这类的IaaS厂商能够全面覆盖的。
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早在贝索斯发展亚马逊时就得以应验。2002年,贝索斯在亚马逊下令“开放所有产品接口”,形成了包含IT基础设施、软件产品、业务系统、亚马逊物流等模块在内的“超级API”。他希望各业务部门及第三方用户都可以像搭建乐高积木一样,灵活地取用各种素材(服务)编排、组装、搭建自己的业务系统。
这也是AWS的前身,在往后的十余年里,亚马逊与AWS又陆续开放出超过1000个API接口,这些延伸出的API 接口就能与企业用户形成一种正循环效应:企业每多调用一个接口,和亚马逊捆绑得就更紧,也就越离不开亚马逊平台。
这也是阿里云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在张勇定义的阿里商业操作系统中,诸如天猫淘宝、支付宝、菜鸟、高德、钉钉等应用,都在逐步以API、SDK的方式模块化,最终以标准接口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以此形成更丰富的应用生态。
“我希望你来搭建乐高,也希望你能把你的乐高块(产品能力)拿过来。”一位阿里云内部人士这样形容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如何拿下客户?
要想真正拿下客户,除了在技术与生态中明确边界,阿里云还要在行业“know how”与渠道拓展下功夫。
2018年,原特步集团副总裁兼电商部门总经理肖利华加入阿里巴巴,担任阿里巴巴副总裁以及CEO助理一职,而在昨日的阿里云峰会中,肖利华在张建锋之后的演讲环节登场,他的头衔也多了一个:阿里云智能新零售事业部总经理。
作为阿里云重点聚焦的三大行业“新零售、新金融、数字政府”之一,肖利华的职责,便是推动云业务在新零售领域标杆客户的落地。此前,肖利华曾在特步工作过九年时间,从0到1搭建起特步的电商部门,在他的口中,谈论得的更多是网红直播、店效坪效,而不是云计算晦涩的产品和技术。
来自一线的经验让肖利华更能贴近零售客户,在他看来,初期的阿里云业务以运算资源的基础板块为主,解决的是企业信息化的问题,汇报对象以企业CTO/CIO为主;但如今随着阿里云与阿里巴巴整个生态体系的协同增多,对于零售客户的服务已延伸至供应链、渠道以及品牌,汇报对象也变成了企业总裁与CEO。
“零售客户的本质需求还是业务问题,要有开源、有增量,如果一上来就说云计算、说IT互联网,这些老板是有点怕的,所以沟通方式和路径也和过去有很多不同。”肖利华对36氪说。
而在数字政务领域,受制于不同地方政府对产品的个性化要求千差万别,阿里云的挑战就集中在操作系统的标准化。
“我们要搞清楚城市的管理者在关心什么,可能是治理河流污染,可能是想让老百姓的收入提升,然后把客户需求转化为我们可服务的能力。”阿里云智能数字政府事业部总经理许诗军谈到。
体现在产品上,阿里云自2016年起开始,逐步在衢州、澳门、吉隆坡等11个城市落地“城市大脑”项目,你可以把这一项目理解为一个操作系统——通过把城市交通、环境等场景数据化后,阿里云在后台搭建起一套标准化的、可被调用的大数据中台,从而对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
而在渠道配备上,阿里云还在昨日宣布一项重要举措:将在过去“直销+分销”并行的模式下,进一步增加分销比例,并签下神州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伟士佳杰中国公司为全国总经销商。
从单个订单来看,直销利润显然比分销要高,但加大分销比例后,原有部分直销团队将作为能力中心承担辅助集成、咨询类工作,这也与阿里云“被集成”的生态界限相符,属于战略层面的布局。
“阿里云与ISV、行业客户的合作不能只看一单一单的利润,而是要形成联合解决方案,在行业中形成影响力。”沈涛表示。
阿里云的过去已为人熟知,但外界更关注阿里云的未来。
3月21日,2019 阿里云峰会在北京召开,这也是自去年11月阿里云新任总裁张建锋上任后,首次对更名后的“阿里云智能”事业群进行战略解读。
单从观感上讲,这场以“十年”为题的发布会并没有太多情感印记。在张建锋的开场演讲中,不论是回忆过去还是设想未来,这位曾经的阿里巴巴 CTO 语调都没有太多起伏。在他平实的叙述中,阿里云面向下一个十年的目标、定位被逐一抛出:
首先是进一步增强阿里巴巴体系内基础设施“云化”的能力:目前阿里巴巴约有60%-70%的流量跑在阿里云的公有云上,还需要1-2年即可实现100%业务上云,最终完成由“阿里云”向“云上的阿里巴巴”的转换。
其次是在技术上加大投入。由达摩院在量子计算、机器智能、嵌入式芯片、数据库等核心技术能力对阿里云提供支持,扩大云的技术代差优势。
以及划定重点聚焦领域:新零售、新金融、数字政府。
如同张建锋示于外界的低调,阿里云也从曾经的高举高打,变为逐渐重新划定边界,甚至“后退一步”。在此次峰会中,张建锋首次明确了阿里云的生态边界:
1、阿里云自己将不做SaaS,由合作伙伴来做。
2、阿里云将实施“被集成”战略,即:将行业解决方案的搭建、实施、复制交由合作伙伴,阿里云只承担基础设施(IaaS)、技术中间件(PaaS)、数据平台(DaaS)层面的产品技术。
阿里云确定的生态边界:蓝色部分的IaaS、技术中间件、DaaS 层是要做的,橙色部门的业务PaaS层、SaaS 层是不做的。
“行业第一”是阿里云在国内云计算市场的显著标签。翻看任意一份有关国内公有云市场份额的统计报告,阿里云都位居头部。张建锋也在演讲中表示,阿里云在国内公有云市场的份额占比,是第二名至第八名之和。
但阿里云也在寻求增量,它要避免因为“份额第一”的位置导致战术上的懒惰。
在阿里巴巴生态内部,阿里云承载着愈加关键的角色。去年9月,阿里巴巴CEO张勇首次将阿里的商业价值定义为“阿里商业操作系统”,在该系统中,阿里云承担着底层技术与系统基础的角色,相当于“阿里巴巴经济体的技术底座”。
竞争也在如影随形。同一领域中,诸如华为、新华三、紫光等传统IT厂商在基础设施资源、集成渠道中积累颇深,而腾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在近两年集中投入并且收效显著:腾讯云在2018年收入达91亿元,同比增长100%;百度云虽然在2018年只有33亿元的营收,但它制定了2019年年入百亿元的营收目标。
今年1月30日,阿里巴巴发布2019财年Q3财报。财报显示,2018自然年阿里云营收规模达到213.6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大关,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云服务公司。
以退为进
“细分领域有无数比我们懂得多的ISV(第三方应用开发商),这种行业应该是 ISV 引领我们,我们要往后退。”阿里云智能全球生态事业部总经理沈涛表示。
这种战术上的后退实则是为了战略上的前进。
此前,在阿里云推进居然之家、银泰等新零售标杆项目时,多采用打穿式做法,从底层云计算资源到上层SaaS应用全部自行完成;但随着行业客户的扩张,特别是遇到诸如汽车、医疗、教育等阿里巴巴不熟悉的行业时,由于场景复杂、需求分散,实施起来成本就会极高。
为此,阿里云将发展重心回归至更具商业价值的底层技术、数据模块,再通过合作伙伴的集成打包与渠道下沉,将触角延伸至更多领域。即前文所述的“去SaaS、被集成”。
“阿里云’去SaaS’的举措,就和房地产公司宣布自己不做建材家电一样正常。”明道创始人兼CEO任向晖说。
在任向晖看来,SaaS是云计算服务的下游企业,面临的不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而是产品设计,行业专有知识,软件产品营销等问题,而且根据不同的品类,需要建立的能力组合都不同。这些绝不是阿里云这类的IaaS厂商能够全面覆盖的。
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早在贝索斯发展亚马逊时就得以应验。2002年,贝索斯在亚马逊下令“开放所有产品接口”,形成了包含IT基础设施、软件产品、业务系统、亚马逊物流等模块在内的“超级API”。他希望各业务部门及第三方用户都可以像搭建乐高积木一样,灵活地取用各种素材(服务)编排、组装、搭建自己的业务系统。
这也是AWS的前身,在往后的十余年里,亚马逊与AWS又陆续开放出超过1000个API接口,这些延伸出的API 接口就能与企业用户形成一种正循环效应:企业每多调用一个接口,和亚马逊捆绑得就更紧,也就越离不开亚马逊平台。
这也是阿里云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在张勇定义的阿里商业操作系统中,诸如天猫淘宝、支付宝、菜鸟、高德、钉钉等应用,都在逐步以API、SDK的方式模块化,最终以标准接口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以此形成更丰富的应用生态。
“我希望你来搭建乐高,也希望你能把你的乐高块(产品能力)拿过来。”一位阿里云内部人士这样形容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如何拿下客户?
要想真正拿下客户,除了在技术与生态中明确边界,阿里云还要在行业“know how”与渠道拓展下功夫。
2018年,原特步集团副总裁兼电商部门总经理肖利华加入阿里巴巴,担任阿里巴巴副总裁以及CEO助理一职,而在昨日的阿里云峰会中,肖利华在张建锋之后的演讲环节登场,他的头衔也多了一个:阿里云智能新零售事业部总经理。
作为阿里云重点聚焦的三大行业“新零售、新金融、数字政府”之一,肖利华的职责,便是推动云业务在新零售领域标杆客户的落地。此前,肖利华曾在特步工作过九年时间,从0到1搭建起特步的电商部门,在他的口中,谈论得的更多是网红直播、店效坪效,而不是云计算晦涩的产品和技术。
来自一线的经验让肖利华更能贴近零售客户,在他看来,初期的阿里云业务以运算资源的基础板块为主,解决的是企业信息化的问题,汇报对象以企业CTO/CIO为主;但如今随着阿里云与阿里巴巴整个生态体系的协同增多,对于零售客户的服务已延伸至供应链、渠道以及品牌,汇报对象也变成了企业总裁与CEO。
“零售客户的本质需求还是业务问题,要有开源、有增量,如果一上来就说云计算、说IT互联网,这些老板是有点怕的,所以沟通方式和路径也和过去有很多不同。”肖利华对36氪说。
而在数字政务领域,受制于不同地方政府对产品的个性化要求千差万别,阿里云的挑战就集中在操作系统的标准化。
“我们要搞清楚城市的管理者在关心什么,可能是治理河流污染,可能是想让老百姓的收入提升,然后把客户需求转化为我们可服务的能力。”阿里云智能数字政府事业部总经理许诗军谈到。
体现在产品上,阿里云自2016年起开始,逐步在衢州、澳门、吉隆坡等11个城市落地“城市大脑”项目,你可以把这一项目理解为一个操作系统——通过把城市交通、环境等场景数据化后,阿里云在后台搭建起一套标准化的、可被调用的大数据中台,从而对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
而在渠道配备上,阿里云还在昨日宣布一项重要举措:将在过去“直销+分销”并行的模式下,进一步增加分销比例,并签下神州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伟士佳杰中国公司为全国总经销商。
从单个订单来看,直销利润显然比分销要高,但加大分销比例后,原有部分直销团队将作为能力中心承担辅助集成、咨询类工作,这也与阿里云“被集成”的生态界限相符,属于战略层面的布局。
“阿里云与ISV、行业客户的合作不能只看一单一单的利润,而是要形成联合解决方案,在行业中形成影响力。”沈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