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点洞察
随着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将 “新基建”作为扩大国内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工业、智慧建筑 等名词 频频刷屏。作为数字产业的参与者,我们今天就细评下智慧建筑这一话题,就大家可能关心的几个观点做些剖析。
关键字:智慧建筑、智能家居、ToN(‘Ni’or Need)、IBMS

1. 智慧建筑≠ 智能家居
当前很多用户包括从业人员,都容易犯混淆 智慧建筑和智能家居 这两个词的错误。一方面家居确实也是建筑的一种业态,另一方面很多智能家居的企业往往喜欢将家庭内的遥控灯控、智能空调也拔高说成是智慧建筑的一种,宣传自己都可以做。其实智慧建筑的范畴更大,复杂度更高,既包括智能家居的功能,更涉及到整个管理方式、运营模式、开发集成架构的通盘考虑,因为你需要考虑的不再是一个家用的场景,而是一个横跨多品类系统、多使用人群、多建设团队、多领域知识的工作。这里既有内装设计的埋点,又有工程施工的考虑因素,还有机电暖通方面的方案设计、弱电控制的逻辑设计、IBMS的集成设计等方方面面环节。
用智能家居的模式去打智慧建筑是不合适的。无论硬件产品链、生态合作伙伴,还是软件平台,应用开发者,都无法照搬过来使用。小米、涂鸦、阿里云IoT做的智能家居产品,比如绿米温控器、涂鸦智能门锁、天猫精灵音响 大多采用软硬件一体化的交付方式,硬件产品是基于这些厂商自研或生态厂商使用其模组开发的,同时这些智能厂商还提供一套物联网智能平台,用以适应这些智能硬件产品的上云。这套模块+IoT云平台+App的一揽子方案 确实较适合智能家居的厂商快速拓展其市场和推广品牌。但其并没有为智慧建筑的复杂情况做好准备,智慧建筑里设施设备常常是第三方厂家的,接入也不是智能模组常用的MQTT方式,而是楼宇自控的工业协议为主,这块用智能家居的网关是无法满足接入诉求的。另外智慧建筑并不推崇云端模式,这是对实时性和可靠性权衡考虑的结果,楼宇控制的时效性是有精细要求的,不能用智能家居个人用户的容忍度来参照,尤其是一些能耗优化的策略更是需要精准的指令送达,这块在工业协议及楼控网关都有着明确的技术指标要求。所以智慧楼宇是一个相比较智能家居复杂地多的工程,是没法类似套搬方案的,需要大家格外谨慎留意。
2. 智慧建筑平台 ≠ 物联网平台
平台化是一种服务思维模式,用物联网平台来构建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也是目前的一种趋势。不过智慧建筑的平台并不等于物联网平台,而是要在物联网平台之更花些功夫的。一些互联网企业所宣传的现场设备接入、云边协同、云端物联网平台构建智慧楼宇、智慧工业、智慧农业 各式各样行业解决方案,一套平台解决多行业痛点的美妙想法 作为故事和PR材料可以,但真的要用去落地就还差很多。
物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就像云计算,也是工具。IaaS解决的是算力问题,PaaS解决的是系统开发环境的问题,SaaS则解决的是行业应用的问题。物联网平台则是为了解决设施设备的接入、上云和数字化的问题,它是构建设备数字孪生的基础。将其放大化,以为包治数字化的百病无疑会损害物联网IoT的发展初衷。物联网并不解决具体垂直细分行业的难题。就拿智慧工业来说,工业的软件模型和互联网的软件模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工艺流程和互联网软件的流程也大相径庭,这些在物联网通用平台上并不解决。同样的道理,物联网平台提供的流程编排BPM、复杂事件处理CEP、消息服务MQ拿到智慧楼宇并不都适用。智慧楼宇里的组态逻辑编程有自己的模型库和知识库,都是行业几十年积累的成果,往往代表这个行业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用这十年刚发展出来的通用物联网平台是无法取代和颠覆这些行业知识的。所以一种更可取的方式,是用物联网平台来帮助传统行业拓展和加速自己的应用产品设计,以物联网平台为基,搭建智慧楼宇的行业业务平台。
3. 智慧建筑是ToB 还是ToC?
ToB 还是 ToC,向左还是向右,这也是很多从事智慧楼宇的同学,一直心里犯嘀咕的问题。ToC讲究的是用户体验,关注用户引流,而ToB关心的是业务流程和效率提升。ToB的产品往往也更复杂,体现专业性和职业性,面向的客户以企业用户和政府机构为主,开发周期更长,讲究系统稳定,很少轻易地迭代升级。那智慧建筑到底算哪种呢?其实个人觉得智慧建筑哪种都不是,而属于ToN的,即面向需求(Need)。
拿写字楼为例,对业主来说,期望的是借助建筑智能化提高整体收益和入住率,同时辅以数据指导决策的达成。对物业运营方来说,更关心楼宇的整体能耗、安防监控和通过智能降低运营成本。对于入驻的企业,比较在意是否提供配套的办公措施(比如通行、门禁、环境监控)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些都是ToB的范畴。但对于入住的每个员工个体,他们也在乎个人的体验和诉求能否达成,比如预定会议室、调节照明、舒适度等,这些又和ToC有联系。如果是商场,那ToC的诉求会更多,比如智慧停车、商场导航、店铺购物积分兑换,等等 所以智慧建筑不能一概归为ToB或ToC,而更像一个结合体,是围绕着需求来做决策的。客户在哪里,需求是哪些,建筑智能化才会做哪些,所以我称其为ToN(‘Ni’ or Need)
4. 互联网公司和传统弱电智能化公司 谁更会做智慧建筑?
其实这个话题也可以换个问法,就是互联网的IT人员和传统IBMS 集成(SI)人员,对于新形式下的建筑智能这件事,谁更有竞争优势?
我的看法是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底层系统的信息化基础比较高,比如BA、FA、SA、OA系统均已做到联网化,而且在应用方更关心的是既有数据的打通和可视化辅助决策,那互联网公司会相对有优势。信息大屏、3D可视化展示、智能报表、AI数据挖掘,这些正是IT公司所擅长的。在现场弱电信息化集成的基础上做细功,我相信作为很会利用数据的IT公司,一定能做到可圈可点。但换一种情况,现场系统条件不具足,各子系统彼此间标准化程度不高,甚至子系统都没有,要介入现场控制器层面,接入也是非网络方式,则弱电智能化公司会更有条件。另外还有些情形,虽然有子系统,但应用所需要的数据点位是要对既有控制逻辑做深度介入的,比如HVAC的优化控制,EMS能耗的负荷预测,这些对行业要求都较高,需要对弱电有相应的理解力度,这块则是互联网的短板,且短时间也无法补齐这块差距,所以我觉得采用传统弱电智能化的方式会更容易达成目标。
5. 智慧楼宇方案 可以快速复制吗?
这个问题其实和前面的ToB ToC讨论有一定的相关性,ToC的产品很容易做到软件标准化,比如头条、滴滴、淘宝,更关键的是抓住普通用户的心理。建筑楼宇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程,里面涉及到工程设计、材料学、结构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业态也多种多样,机场、商场、车站、办公楼、医院、厂房……纷繁芜杂,里面没有标准化的统一做法。而且地理因素、环境气候、国家制度、行业标准 都对楼宇智能化的方案有影响。所以互联网公司的人 如果想做楼宇,所有需要转变既有思维,学会多了解行业,慢火细熬,吃透里面的门道和方法,在辅以服务的思维,从中逐步抽象提炼出一些业态共性的工具能力,使得无论在工程设计、交付实施,还是在运营运维、持续改进方面 都能通过数字化做到有所提高,就是一种不错的打法。而且这些平台化的业务工具和行业组件模块也能帮助我们在后面的项目和方案中做到最大的复用性。随着产品项目的积累,装配式、菜单式的智慧建筑方案也就会成为可能。
尾声
据统计,现代人在楼宇中所待的时间占到一生的70%,楼宇和人就像一个彼此不停联系、永远互动的生命体,所以如何与楼宇更好的相处,让楼宇更好的服务于人,是智慧楼宇需要解决和面对的首要问题。智慧建筑又是一个大工程,涉及到生态合作、上下游全产业链条的协同,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拨开云雾,不堕两边,通过融合IT公司和OT智能化公司各自的优点,取其优补己之短,用现代的IT手段来解决过去OT未解决好的难题,让楼宇成为一个更好的空间载体,赋能人们。
友情链接

在线
沟通

在线
QQ

电话
联系

13585925469

在线
留言